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救赎技术(瑜伽)与宗教哲学的发展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印度知识阶层这些冥思的技术,和所有出神忘我的方法论一样,全都是奠基于像教友派那样的定式化的理论原则:“唯有当被造物沉默之时,神才会在灵魂里发出话语。”在实践上,冥思技术所依据的无非是古老的巫师经验(关于自我催眠及类似的心理学技术的作用),以及生理学的试炼(关于以呼吸调息、深吸缓呼及一时的屏气凝神对脑部机能所产生的作用)。借着此种实践所达到的感觉状态,被认为是至福的灵魂出窍的一种神圣境界。这构成哲学的救赎理论的心理学基础:哲学的救赎理论试图在形而上学的思辨架构里,理性地建构出此种状态的意义来。

    在种种出神忘我的技术里,有一项是最为突出的:被认为是出于正统哲学学派的瑜伽术(Yoga),意指用功、苦行,代表古老的巫师之忘我实践的理性化。此处,关于此一脍炙人口的现象,我们并不准备详细讨论[1]。原先,瑜伽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俗人苦行术。据说,英雄克里什那(Krishna)将瑜伽传授给刹帝利种姓的种族神毗瓦什瓦特(Vivasvat)[2],毗瓦什瓦特再将之传授给武士阶层的古代贤人。由于瑜伽术以其各式各样的形态,对于无论是正统的还是异端的救赎理论都有着超乎其他任何技术之上的影响,成为知识阶层之救赎技术的典型形态,故而我们有必要详加一提。瑜伽在实际上到底是从婆罗门阶层内部还是从这个阶层之外取得其重要的分量,实在难以确定。在历史时代,瑜伽的传播范围无论如何是远超出这个圈子之外的。如后述所及,瑜伽被古典的婆罗门救赎技术所超越,“瑜伽行者”(Yogins)于今是用来指称一个并不很大但分布极广的巫师阶层;这个不具备吠陀教养的巫师阶层并不为婆罗门接受为同侪者,因此,相应于我们先前提及的发展类型,形成一个自己的种姓[3]。

    瑜伽的重点在于呼吸调息及相关的出神忘我的手段。与此联结的是:将精神意识的功能集中于半有意义、半无意义,时而感觉模糊、时而凝定如脂,但总能通过自我观照而统御的经验之流,使得意识空无可以用理性字眼把握的一切,而得以有意识地支配心与肺的神经流贯,最后达到自我催眠的状态。瑜伽术在思想上的预设是:对属神事务的把握,乃是一种要靠非理性手段导引而至的非理性的精神体验,此种体验和可以理性论证的“知识”一点关系也没有。

    古典的婆罗门主智主义从未完全接受此种观点。对他们而言,这种(可以理性论证的)“知识”本身是一切救赎之道的中心点。首先,它是指婆罗门行会关于礼仪的知识。然而,对于寻求救赎的婆罗门而言,则超越于此,而在于探究:关于此种知识之宇宙论的意义,可以有什么形而上学的——理性的、灵知的解释。此种见解是由圣礼行为的仪式化与升华而渐渐发展出来的。就像其他宗教的情形一样,正确的(伦理的)“信念”取代了光是外在正确的行为,婆罗门教也有与其知识和思考之特殊声誉相应的正确“思想”。(正如奥登堡所注意到的)当司祭的婆罗门遂行某些仪式行为时,恰有一定的思想被规定为巫术效力的条件。正确的思考与正确的认识被认为是巫术力量的泉源。此处,和其他地方一样,此种认识并不具有一般常识性知识的性格。最高的救赎只能通过一种更高的知识,亦即“灵知”(Gnosis)来获得。

    瑜伽术的目的首先是在于取得巫术状态和神奇力量,例如:破除重力,使自己飘浮起来的力量。更进一步是要达到“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