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种姓的社会阶序概观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从上文的讨论里,我们或许已明白了种姓阶序关系的极端复杂性,并且亦不难得知其之所以不同于一般身份秩序的缘故。种姓秩序是极为宗教——仪式主义取向的,其程度之激越无处可及;如果说“教会”一词尚能适用于印度教,那么种姓秩序或许可说是一种“教会身份的”位阶秩序。

    在(1901年的)普查报告里,为了依阶序排列出印度各州现有的2000到3000个种姓(或者更多,因计数方法之不同而异),故而按照下列标志将之分为几个不同的种姓群体。首先是婆罗门,接着是一连串种姓(或有权或虚妄的)。自称属于古典理论中的另外两个“再生”种姓,亦即刹帝利与吠舍,特征是:他们有权披挂“圣带”。此种披挂圣带的权利是他们当中许多人新近才重新获得的,在最高等级的婆罗门种姓看来,当然只有再生种姓中的某些成员才能拥有。种姓一旦被承认拥有此种权利,就等于是被列入仪式上绝对“洁净的”种姓行列,高等种姓的婆罗门会从他们手上接过任何种类的食物。

    接下来是第三类的种姓,亦即古典教义中所说的“洁净的”首陀罗(Sat?ūdra)。他们是北部、中部印度的jalacharaniya,意思是可以供水给婆罗门的种姓————婆罗门从他们的水壶里取水。然后是北部、中部印度的另外一些种姓,婆罗门不一定接受他们的供水(接不接受,端视婆罗门的地位而定),或者根本就不接受(此时,这些种姓称为jalabyabaharya);高等种姓的理发师不会无条件为他们服务(不修趾甲),洗衣匠也不洗他们的衣服。然而他们并不被认为是仪式上绝对“不净的”种姓,相当于古典教说里一般的首陀罗。最后是一些被认为不净的种姓。他们不许上寺庙,也得不到婆罗门和理发师的任何服务,并且必须居住在村落外头,因为任何人接触到他们(在南印度,甚至距离他们不到一定的范围)都会受到污染(Parāyans之际必须保持64英尺以上)[1]。相应于这些禁制的,都是源自古典教义里所规定的、在仪式上不准与其他种姓成员性交的一些种姓。

    尽管此种分类并非印度全境率皆有效,并且也不平均,甚至有许多明显的例外,但大体上还是可以成立的。准此,我们尚可再依各式各样的特征将这些类群细细分出各等阶序。在高等种姓里,评断的判准是:有关血缘组织、族内婚、童婚、寡妇独身、火葬、祖先崇拜、饮食、与不净种姓往来等方面的规矩在实际生活上被遵循的程度;下层种姓的分疏标准则是:婆罗门是否为他们服务,这些婆罗门的阶序高低如何,以及婆罗门以外的种姓是否接受他们所提供的水。肉食与否,至少吃牛肉与否,也是决定种姓阶序的一个表征(虽非必然)[2]。此外,对所有种姓阶序皆具决定性的是职业与薪资的种类,这对通婚、同桌共食及仪式上的位阶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后面我们会谈到。除此之外,尚有许许多多个别的标准[3]。

    要将印度所有的种姓都列在一张阶序表上,自然是不可能的事。首先,是因为阶序的排列各地不同,并且仅有一部分种姓广布于全印度,而大部分种姓只局限于一定区域内,因此跨地区性的阶序排列根本无从确定。再者,某些种姓里,特别是高等种姓,包括一些中等种姓里,各个次种姓之间有着强烈的阶序差别,因此往往必须将某个次种姓远远排在另一个评价较低的种姓之下。

    困难的是,到底怎样的一个单位该被视为“种姓”?在同一个“种姓”里,换言之,印度教传统视之为种姓的一个团体里,既非必然互相通婚,也并非总是完全同桌共食。有通婚现象的仅限于少数种姓,并且即使有,也不是无所保留的。族内婚的单位多半是“次种姓”,而某些种姓里有着数百个次种姓。这些次种姓要不是纯地区性的团体(分布于大小不一的各地区里),就是各自依(自称或真正地)族裔来源、以前或现在的职业类别、生活样式上的其他差异,来界定与分疏种种团体;他们自视为种姓的一部分,并且将种姓的名称与自己的名称并用,而其正当化的途径则为:本身原先即由种姓里分裂出来,后来被接纳到种姓里,或者是径自占有种姓的地位。

    唯有次种姓是在生活样式上有着统一的规制,并且是唯一的有组织团体————只要是在有种姓组织存在的情况下。种姓本身往往只不过标记着这些封闭性团体所提出的社会要求,经常是(但并非总是)他们的母体,并且有时候(但很少)存在着某些贯通于所有次种姓的组织。较常见的情况是:种姓拥有一些传统上整体种姓所共通的生活样式的特征。总之,种姓的统一性在原则上是与次种姓并存的。逾越种姓界限的婚姻与共食,要比同一种姓的次种姓成员间的逾矩受到更严厉的惩罚。不只如此,正因新的次种姓较易于成立,次种姓之间的藩篱也就不那么坚固,然而一旦被认为是种姓的共同体,彼此之间壁垒分明的现象总是非常的牢固。

    种姓的阶序由于其争议性与变易性,故而实在难于确定。曾作此种尝试的1901年普查报告可一而不可再,原因是其所引起的骚动与不满实与所得结果不成比例————不仅引燃了种姓之间社会阶序之争的战火、吹响了争夺阶序之“历史证明”的号角,并且招来各式各样的抗争与异议,还留下一大批可观且不无价值的文献。阶序地位有问题的种姓试图利用普查来稳固他们的地位,并且,正如一位普查专员所说的,他们将普查当局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