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种姓的种类与种姓的分裂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英国普查专家正确地将种姓区分为“部族种姓”与“职业种姓”这两种基本类型。关于前者,我们前面已有所叙述,现在仅加以补充。从历史上追究起来,源自部族与客族之印度教化的种姓,为数恐怕相当可观,种姓阶序的图像看起来之所以那么不合理,主要是他们的缘故。无疑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一个部族于其印度教化之际即定居于自己固有的土地上时,自然会比纯粹的(也已印度教化的)“贱民”部族享有更高的阶序,而提供佣兵与职业军人的部族就更是如此了。

    指认部族种姓的办法有以下数端,首先是从其名称上来识别(尽管不少部族在印度教化时采用了职业名称);其次是他们往往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高级种姓通常会有个次种姓的祖先);或者他们保有图腾组织的遗习;或者保有部族神,特别是保有部族祭司为种姓祭司;最后,种姓成员全都只来自某一特定地区。最后这两个特征只有在与一个或其他特征配合时,方有其重要性,因为纯粹的职业种姓也可以全然是地域性的,以及拥有自己固有的祭司。此外,部族种姓的族内婚形式较不那么严格,而且其“部族”的性格愈强,对于异种姓成员之加入的排斥性也就愈小。纯粹的职业种姓在所有这些方面是最具排他性的,一个证明是:种姓在礼仪上的排他性特别是取决于种族的异同,而并不只是反映在宗教层面上。

    部族种姓最容易被辨认出来的情况是:在属于同一职业的许多种姓当中,总有一些是除了职业种姓名称之外,还冠有部族名称者。至于种姓原先即为部族种姓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则不易确知。下级种姓倒有可能多数是从客族和贱民部族转化而来的。不过,总之不是全部。相对而言,很少上层手工业者,特别是城市的自由工匠与赋役制工匠,以及古来的商人种姓,有此种起源。他们恐怕大多是经济专业化与所有——劳动分殊化的产物,唯其进而转化为“种姓”一事,正是印度特有的发展,而有加以说明的必要。

    有别于部族之编入种姓秩序的方式,如今只有从种姓之分裂一途才能完整说明。

    种姓的分裂往往是以(全然或部分)拒绝通婚与同桌共食的形式表现出来,此种情形首先可能是由于种姓成员的迁徙。因为迁出者在种姓的礼仪义务上颇有可疑,至少无法考察是否忠实遵守此种义务[1]。既然唯有印度本土,以及唯有在正确的种姓秩序建立的情况下,方才是礼仪上的净土圣地,以至于从严格的礼法观点上看来,即使是在印度境内的迁徙————迁徙到礼仪相异的环境里,都是颇为可疑的,所以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不宜外出旅行。因此,印度境内的迁徙,比起经济情势的剧烈变迁所预期的,要有限得多。九成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其出生地,一般而言,唯有古老的村落族外婚制才导致迁居到另一个村落。倘若部分种姓成员长期性地迁居于外地,结果通常是分裂为新的次种姓,因为居留原地的种姓成员并不完全承认迁出者子孙的种姓成员资格。

    由于印度教体系是由恒河上游向东扩展,所以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大体而言,同一种姓的东部次种姓在阶序上比不上西部。

    种姓分裂的另一种情形是:部分种姓成员不再遵守某些既有的礼仪规范,或者反过来,实行新的仪式义务。其原因不一而足,诸如:1. 属于某一教派,并不承认某些礼仪规定或采用新规。此种情况并不多。2. 贫富的分化,致使富有的种姓成员采行高级种姓的礼仪义务,以便跻身于其行列,或至少提升目前的阶序,其前提条件是不与原先的种姓同胞通婚及同桌共食。单以贫富的等差作为共同体分裂的原因,是现今极为常见的一个现象。3. 职业的改变。就严格的习俗观点而言,不只是偏离传统的行业而转事他行,有时就连单纯的劳动技术变迁,都可以被传统的遵循者拿来当作宣告共同体分裂的口实。即使实际的结果并不见得如此,但是此一因素总是种姓分裂最为常见、事实上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诱因。4. 部分成员在礼仪传统上的动摇,致使忠实的传统遵奉者宣告共同体的瓦解。

    新的种姓亦有可能因种姓间为礼仪所不许的性交而产生。根据古典理论,所有不净的种姓皆源于种姓间的混血。这当然完全不符史实。只是如今仍有因种姓混血,亦即婚外姘居,而产生新种姓的例子。最后,种姓的分裂亦可能单纯是由于无法调停内部各类纷争的结果。只不过以此作为分裂的理由实在让人无法苟同,因此一般都是以所谓对方不守礼法来作借口。

    新的种姓与次种姓的产生原因中,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其经济方面的因素,亦即贫富的分化与职业或技术的变更。我们或可肯定地说,贫富的分化在以前本土王朝的时代里导致种姓分裂的情形要比晚近少得多————合法的职业转换唯有在“就职需求孔急”的形势下才有可能。因为权势远非今日可比的强大的婆罗门,在当时无处不全力护持既已建立的种姓秩序。种姓的稳定性即使无法阻止贫富分化的产生,在当时也足以强力阻碍从种姓的立场看来无法接受的新劳动技术与职业变更。二者皆具礼仪的危险性。然而至今,职业与技术的变更固然会导致新种姓与次种姓的产生,但此一现象本身却也是革新的一大障碍,并且有利于传统的维护————尽管受到新进的资本主义强而有力的发展不断冲击。

    一切的历史迹象在在显示,固有的严密种姓秩序原本是建立在职业种姓的基础上。首先,部族种姓与职业种姓之间的地理分布便显现出这一点。当然,某个种姓到底原先是由于种族的分殊,还是由于氏族卡理斯玛的职业分化,因而衍生出来————特别是就较古老的种姓构成而言,实在无法确定[2]。不过,显而易见,后来成为异族征服地区的东孟加拉以及印度南部,可以被认出原来是部族种姓的种姓,无论在数量上或分量上都远远超出职业种姓。相反,在北印度本部的传统地区,源之于氏族卡理斯玛职业阶级(无论可考不可考)而无种族分殊的种姓,相对而言就远为多见[3]。其次,职业种姓,特别是手工业种姓,乃是严格的种姓秩序与传统的担纲者————当然还有纯粹的农民种姓,这点对他们而言基本上是不证自明的。此种固守传统的现象,如今特别表现在这些职业种姓顽强地坚持其相传而来的本业上,只有一些相当古老的贱民部族在这方面的执着超乎其上[4]。

    当然,由于来自欧洲的致命竞争与印度现今的资本主义发展,使得不少的职业种姓不再可能固守其本业,或单依凭手工业的基础而继续存在。然而若不在此范围内,仍然留守传统业务的手工业种姓成员的比例,就经济之彻底变革这个出发点而言,还是高得惊人。现代特有的工作机会,特别是在大型工业里,至少大多不是由古来的手工业种姓所进驻,涌入者毋宁是离乡背井的游民、被歧视的贱民种姓或某些高级种姓里被降格的成员。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家(至少就印度人这部分而言)以及商业人员与高级职员,除了大部分来自某些旧有的商人种姓之外,显然————就现代办公室工作的性质及其所要求的素养观之————也来自文士种姓,他们原先就比手工业种姓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5]。

    手工业种姓之所以墨守传统主义,不只是因为经济上各个生产部门的范围泾渭分明,而且也是基于如今仍常见的一个现象,亦即种姓成员之间不得相互竞争的生计保障。就这点而言,自古以来最受保护的莫过于古老的“村落土著”,亦即居住在村落外缘、靠着实物报酬过活的工匠。然而顾客保障的原则,换言之,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