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编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2) 宇宙之形成与败毁

    据巴利文三藏经释、注疏中记载:三界 注 之现今世界,即范围极广时间久远之宇宙因火、水、风诸灾洗劫而败毁,后又重新形成者。经疏中之所谓劫者有三:中劫、无央数劫、大劫。在此三劫中,人寿自十岁起,依次递增,至无央数,然后又依次递减至十岁。生灵遭兵刀灾、疫疾灾、饥馑灾等三灾之一洗劫。世界初始,人寿并非从十岁递增,而从无央数逐步减至十岁。因为在此期间,人寿无增岁只减岁,是尚未到达坏时之前的一个败毁时期,故称其为中劫。64个中劫称之为一无央数劫。

    《论事释》 注 、《根本经注疏》 注 、《最胜者庄严经注疏》 注 等经又说20个中劫称之为一无央数劫。

    因该劫年数以千万计,难以计算,故名无央数劫。

    无央数劫又可分成坏、空、成、住等四时。世界毁灭之时,称为“坏时”;世界毁灭之后空无一物之时,称为“空时”;世界产生之时,称为“成时”;世界存在之时,称为“住时”。四时之初,毁灭之劫雨波及宇宙各处,人类尽喜忙于耕耘。稻谷刚长出不高,如牛草。此时,空中又发出巨响如驴叫,滴雨不下,七轮烈日依次出现,初禅天之三天 注 尽受火焚。火熄,此为坏时。

    大火熄后,天地一片昏暗漆黑,此为无央数劫。

    之后,创世之雨始下。在中劫宛如霜雪,细细濛濛。继之以后,雨滴愈下愈大,如莲茎,似拐杖,类石杵,赛棕树,遂淹没无边之宇宙,雨止。日久,水位下降,坏时未到来时存在之物品大地等重新形成,日月出现,是为成时。

    从日月出现之时起,至再一次下毁灭之雨时止,称之为住时。此无央数劫中四时轮满一次称之为一大劫。无央数劫四时中之坏时,又分为三灾之时,即火灾、水灾、风灾。

    火灾时世界上,七日当空,火焰四起,自地面至初禅三天万物皆被火焚,荡然无存,火灭。

    水灾时世界上,大水淹至二禅三天,宛如盐块放入水中溶化,万物皆毁。

    风灾时世界上,飓风刮至三禅三天,整个宇宙皆成齑粉。

    上述内容见于《清静道论》 注 、《小缘经释》 注 、《精义摄要》 注 、《精义释》 注 、《论藏浅释》 注 、《世间缘说》 注 、《世灯精要》 注 等。有人引例作诗写道,火灾如何焚毁了三、四、五天,水灾如何淹没了六、七、八天等等。但精通经典的有识之士认为此种说法与经典不符。

    坏时的火、水、风三灾毁灭宇宙。即,宇宙遭火劫七次,后遭水劫一次,如此反复64次,再遭风劫一次,宇宙毁。

    《缅甸大史》 注 载:“《弥兰陀王问经》 注 说:现今之贤劫乃是第一回的七次火劫,一次水劫之后,在第二回的七次火劫中的第一次火劫后形成的世界”。然而《弥兰陀王问经》中无此说。《未来佛种姓史经释》 注 中说,世界将被火洗劫。

    一切生灵栖息之所————宇宙形成,创世雨水干涸之后,被焚的梵界、六欲天的上四重天等便依次出现。继之,有了土地,水被风控制住,就像滤水器那样,一旦口被封住,水就不会外流了。在水面上出现了充满芬芳气味仙食般的像没掺水纯奶表层那样的莲叶状的大地精华。

    * * *

    [1] 佛教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三者。

    [2] 《论事释》Kāthāvathu A?hakathā,目犍连子帝须长老著南传佛教巴利文论藏中七部论之一《论事》的注疏性著作,为佛音长老所著。

    [3] 《根本经注疏》Mulatīkā,是佛音所著对《根本经》的疏释。《根本经》南传佛教巴利文经藏中部一经名。

    [4] 《最胜者庄严经注疏》Jināla?kara?īkā,是对公元5世纪后觉授写的《最胜者庄严》的注疏。

    [5] 佛教谓色界十六天,即: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七天。还有十七天或十八天的说法,则四禅为八天或九天。

    [6] 《清静道论》 Visuddhimagga,公元5世纪佛音长老对戒定慧三学体相的论述,是南传佛教重要的一部典籍。

    [7] 《小缘经释》 Aggañasutta A?hakathā。

    [8] 《精义摄要》 Sāratthasa?gaha。

    [9] 《精义释》 Sāratthadīpanī,也译《精义解释》。

    [10] 《论藏浅释》 Abhidhammatthavibhāvanītīkā。

    [11] 《世间缘说》 Lokuppatti。

    [12] 《世灯精要》 Lokadipakasāra。

    [13] 公元1714——1733年间吴加拉著的一部缅甸君王世系史。

    [14] 《弥兰陀王问经》Milindapañha,弥兰陀王是前3世纪古印度西北部一位国王。受那先比求的教化皈依佛教。此部经书就是他与那先比丘关于佛教一些问题的问答。汉译本称之为《那先比丘经》。

    [15] 《未来佛种姓史经释》 Anāgatava?A?hakatha,也译《未来史注疏》,是对6世纪迦叶著《未来史》的注疏。

    (3) 世界形成后摩诃菩提座所在的大地出现

    在大地出现之时,众佛成道的摩诃菩提座所在的地方最先形成。而它在世界毁灭之后才毁坏。该地有莲花征兆。无佛之世,莲花不开;佛将出世,莲花开放。莲花的朵数与出世佛的尊数相一致。众梵天见莲花朵数便知将有几尊佛出世。据《佛史经释》 注 等书载:有佛之世,一佛成道称为娑罗劫;二佛成道称为曼陀劫;三佛成道称为婆罗劫;四佛成道称为娑罗曼陀劫;五佛成道称为婆陀劫。凡有佛成道之世,众梵天便将莲花中的八法器 注 取出存放在净居天梵界。

    * * *

    [1] 《佛史经释》 Buddhavamsa A?hakathā,是对南传佛教巴利文经藏小部第14部经《佛史经》的注疏。

    [2] 八法器即钵、复衣、上着衣、内衣、腰带、剃刀、针线、滤水袋等八件僧侣用品。

    (4) 梵界之众梵天命终化身人间

    是时,梵界之众梵天因命数已尽,纷纷脱离梵界化身来到人间。他们身泛祥光,仍似梵天终日欢乐自得,不食自饱,宛如飞禽嬉戏翱翔于高空。无男女之别,皆呼为生灵。此类人众,后因争食大地油质精华,身光泯灭,一片漆黑,众皆无限惊恐。

    (5) 上古人众有造化日月出现

    因上古人众有造化,或因自然之威力,琉璃其外,赤金其中,直径50由旬 注 ,方圆150由旬的名为婆怒罗阇,有霞光万缕之日神,于十二月月盈日,乘坐第26宿,自东胜身洲中心处日出山巅升起,光辉无比。上古人众见之,排除了惊恐,产生了勇气,遂称其为太阳。日神运行30时 注 后,落入持双山 注 背后,又呈一片漆黑状态。上古人众急切期望能再获一光明物。于是。白银其外,宝石其中,直径49由旬,方圆147由旬,身披寒光的月神,于六月乘坐第12宿,在众星辰簇拥之下,从东方升起。上古人众欣喜若狂,因愿望得到满足,遂称其为月亮。

    《缅甸大史》说,月神在六月乘坐第13宿出现。与《世间释》 注 及《世间缘说》 注 两书记载不同。

    * * *

    [1] 由旬:古印度计算距离一单位。以帝王一日行走路程为一由旬。缅人认为一由旬等于12.72英里。

    [2] 古代缅甸一昼夜分为60时。

    [3] 持双山,佛教谓日、月落之山。

    [4] 《世间释》 Lokadīpanī。

    [5] 《世间缘说》 Lokuppatti。

    (6) 世上须弥山 注 、七金山、七香海等形成

    日月出现之同时,须弥山、七金山、七香海、四大海、四大洲、两千小洲、大雪山 注 、大河、巨湖、铁围山等,顺应自然,于十二月月盈日一起形成。日、月、季、年等亦应运而生。

    * * *

    [1] 须弥山:佛教传说该山山顶上为帝释天,四面山腰为四天王天,周围有七金山、七香海,外有铁围山所围绕之四咸海,咸海四周又有南赡部洲、北俱卢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等四大洲等、南赡部洲即人类生活的地方。

    [2] 大雪山:佛教传说中一山名,即指喜马拉雅山。

    (7) 上古人众以土为食 贪欲过盛食物渐缺

    上古人众,有貌美者与貌丑者。貌美者鄙视貌丑者。是时,富有营养的大地油质精华已尽,便以土层充饥。因食物奇缺,人众极端贪婪。土层食尽,再以香甜的八达拉达 注 蔓草为食。蔓草又被食尽。其时有色味俱佳无糠之达雷米。上古人众早晚即采即食。采后复生如初,取之不竭。将达雷米放入石臼中自然熟透,涨满溢出。此种米饭颜色与素馨花色相同。人众食用此种米饭,可充分获得所需营养。

    * * *

    [1] 八达拉达,意为天堂神蔓。

    (8) 上古三种食物消失 人众食用达雷米饭始分男女

    古时三种食物,犹如神食,能解除饥饿,为人众带来所需营养。因其细软无比,全被吸收,无粪便排泄。食用达雷米饭后,人体始形成排泄与生殖器官,显出男女之别。

    (9) 上古人众相爱媾和

    是时,男女彼此以爱慕之目光相视。遂产生尘念、色欲与烦恼,发生肉体关系。此种伪善者陋习,受到有识之士的嘲笑与鄙视。

    (10) 上古人众建造屋舍

    上古人众为免遭讥笑,遮掩陋习,遂建造屋舍,居于其中。

    (11) 上古人众储存食物 达雷米遂混杂糠秕

    人众按懒惰者的习性,各自储藏食物。达雷米遂混杂有碎米糠秕。采割后也不再复生。

    (12) 上古人众相互慨叹议论

    此后,上古人众慨叹议论道:“昔日吾等皆具禅心。终日欢乐,不食自饱,体泛祥光,身可飞天。之后,以大地油质精华、土质土层、八达拉达蔓草为食。因恶业,此等食物均消失殆尽。随后又出现了自然生长的达雷米。因人众将达雷米各自收割储藏,备早晚食用,采割达雷米处不再复生,而分散各处。所以将达雷稻分给个人为好。”经过商议,按定额分配。继之,道德败坏者惟恐自己份额用完,便偷窃他人所分。被捉一回二回,训斥一番释放了事。第三回则毒打一顿。从此,开始出现了偷窃、欺骗与伤害。于是,上古人众聚会商议:“今卑劣下流之事屡生,需选一位严格自律、正直忠厚、学识过人之士,立其为王,赋予其裁决、训斥、驱逐之权,吾等愿将个人所得达雷稻的十分之一献给他。”之后,人们祈求形象俱足,神通广大、具有无限权威的乔答摩 注 佛之前世接受三种灌顶礼,立其为王。

    * * *

    [1] 乔答摩 Gotama,旧译“瞿昙”、“俱谭”、“具谭”等。是印度刹帝利种姓中的一支。释迦牟尼的姓氏。

    (13) 上古人众为王命名三尊号

    上古人众为王命名为摩诃三末多 注 、刹帝利 注 和罗阇 注 三尊号。

    众人为摩诃三末多王念颂如下四偈陀:

    太阳天族之后裔,

    纯洁高尚实难比,

    圣王威德无限量,

    摩诃三末多大帝。

    圣王乃众人眼睛,

    光芒闪烁显威风,

    犹如太阳第二个,

    驱散黑暗赐光明。

    圣王制定诸法规,

    谋求福利为人类,

    世间众生皆遵守,

    神通广大显权威。

    众王之首三末多,

    勤奋无比众拥戴,

    臣民尊称为“摩奴” 注 ,

    第一王是乔答摩。

    * * *

    [1] 摩诃三末多Mahāsamata,旧译大平等、大等意,一说是太阳种族之后裔,刹帝利之始祖。

    [2] 刹帝利Khattiya,意为王族。

    [3] 罗阇 Rājā,按缅文音译为“亚扎”,意为君王或首领。

    [4] 摩奴 Manu,印度神话中的人类始祖。

    (14) 上古人众行善精进 四种姓产生

    之后,部分斋戒有素正直忠厚者,为摆脱偷窃、欺诈、讥讽、伤害等诸般恶行,入荒山僻静处,隐居茅屋,进村镇京都化缘度日。这些躲避恶业的人们,被称为“婆罗门”。部分人结婚成家后从事耕作或经商,积累无数财富,人们称其为富户商贾。其余部分人众,功德浅薄,遭人凌辱,家境贫寒,人们称其为穷苦人。至此,世界有了君王、婆罗门、商贾富户和穷苦人之分,形成四种姓。

    (15) 注释

    据《缅甸大史》记载:“上古时,摩诃三末多王与仙尊圣人等共议,决定抄录铁围山下诸种法典为行事准则,依法放弃四袒护 注 。”典籍中并无关于抄录铁围山下诸法典一事的记述。

    * * *

    [1] 四袒护:即四种不正当的行为,因个人意愿、怒火嫌恶、愚笨呆痴、恐惧畏缩等引发的不正当行为。

    (16)南赡部洲人将所得十分之一献给摩诃三末多王

    是时,南赡部洲人生活在摩诃三末多王治理的国度里,他们将其所得物品财富的十分之一奉献给摩诃三末多王。献出的物品甚多,故该王财富甚丰,成为巨富之王。该王严守君王十规 注 和四品 注 ,享有君王的无限福禄。

    * * *

    [1] 君王十规,详见(53)节。

    [2] 君王四品,详见(55)节。

    (17) 摩诃三末多王建拘沙婆提城 注

    随后,为防止盗贼等各种坏人的骚扰,摩诃三末多王建立末罗国的拘沙婆提城。该城具备城墙、街道、堑壕、沟渠、城楼平台、城墙通道等都城七条件 注 和四大资源 注 。王又封了王储、将军等文武官员。由于摩诃三末多王严守君王十规和四品,长寿历经一无央数劫,享尽福禄,并为其子孙后代、人民群众造福无穷。

    * * *

    [1] 拘沙婆提 Kusavatī。

    [2] 都城七条件:详见(44)节。

    [3] 都城四大资源:详见(46)节。

    (18) 摩诃三末多王子孙二十八代

    摩诃三末多王子孙世系如下:摩诃三末多王;其子鲁阇王;鲁阇王之子瓦亚鲁阇王;瓦亚鲁阇王之子格拉亚拿王;格拉亚拿王之子瓦亚格拉亚拿王;瓦亚格拉亚拿王之子乌包萨塔王;乌包萨塔王之子曼陀王;曼陀王之子瓦亚王;瓦亚王之子乌巴伐罗王;乌巴伐罗王之子捷提耶王;捷提耶王之子穆萨拉王;穆萨拉王之子摩诃穆萨拉王;摩诃穆萨拉王之子穆萨兰陀王;穆萨兰陀王之子达伽拉王;达伽拉王之子达伽拉德瓦王;达伽拉德瓦王之子巴罗达王;巴罗达王之子因其罗萨王;因其罗萨王之子鲁纪王;鲁纪王之子苏鲁纪王;苏鲁纪王之子勃达巴王;勃达巴王之子摩诃勃达巴王;摩诃勃达巴王之子勃那陀王;勃那陀王之子摩诃勃那陀王;摩诃勃那陀王之子苏陀夏纳王;苏陀夏纳王之子摩诃苏陀夏纳王;摩诃苏陀夏纳王之子奈鲁王;奈鲁王之子摩诃奈鲁王;摩诃奈鲁王之子义纪摩王;共28代。

    (19)二十八代王中乌包萨塔王之子曼陀王统治简况

    28代君王中乌包萨塔王之子曼陀王乃乔答摩佛的前世。据《曼陀杜本生》 注 载,曼陀释迦王曾在两千小洲环绕的四大部洲上享尽转轮王的一切福禄。随后,在四天王天长期享受神仙之福禄。[HJ2.8mm]继之,又在忉利天与36位帝释同寿,享受福禄,历时一无央数劫。《缅甸大史》载,该曼陀王享年1305252000岁。该王少年期84000年,王储期84000年,君王期84000年,在四天王天900万年,与36位帝释同寿,每位3600万年,合计共享寿两个无央数劫。此说与《曼陀杜本生》不符。该本生仅提到他长期在四天王天居住,并未提及900万年的事。

    * * *

    [1] 《曼陀杜本生》 Mandhātu Jātaka,即本生经三颂卷第258号故事。

    (20)曼陀王生平

    曼陀王前世曾是91劫前毗婆尸佛 注 的剃头师。当佛与众僧伽进斋时,他从集市买回豆子,心中祝祷:希将豆粒撒入佛与众僧伽钵中。顺手撒去,豆粒纷纷落入各钵之内。又因他虔诚祈求获得比享有五欲欢乐诸神更富贵的造化,若曲肱拍臂天即降宝石之雨。他的祈求终于实现,成为不同凡俗的超越享有五欲欢乐诸神的四位高贵智者之一。只要他曲其左臂用右手拍打,便会降下没膝深的宝石雨。以上即曼陀王昔日之神通。

    * * *

    [1] 毗婆尸佛 Vipassī,佛教谓过去七佛的第一佛,佛经说他在91大劫前出世。

    (21)摩诃三末多王后裔各代建都立国

    上述28代君王均在末罗国之拘沙婆提城称王。百王的末代君王为阿邻陀摩王。阿邻陀摩王的子孙后代共56位在阿瑜阇补罗城为王,最末一代为堵巴萨哈王。堵巴萨哈王的子孙后代60位在波罗奈城为王,最末一代为阿基达基那王。阿基达基那王的子孙后代84000位在乾婆罗城为王,最末一代为梵授王。梵授王的子孙后代36位在诃梯补罗城为王,最末一代为乾婆罗湾萨王。乾婆罗湾萨王的子孙后代32位在伊伽阇库城为王,最末一代为补邻陀提婆王。补邻陀提婆王的子孙后代28位在瓦济亚穆提城为王,最末一代为娑蒂那王。娑蒂那王的子孙后代22位在摩都罗城为王,最末一代为达摩拘达王。达摩拘达王的子孙后代18位在阿梨塌补罗城为王,最末一代为锡毗王。锡毗王的子孙后代17位在因陀波塌城为王,最末一代为梵天王。梵天王的子孙后代15位在伊伽阇库城为王,最后一代为婆拉陀塔王。婆拉陀塔王的子孙后代14位在拘萨姆毗城为王,最后一代为诃梯提婆王。诃梯提婆王的子孙后代9位在甘那鼓恰城为王,最末一代为那罗提婆王。那罗提婆王的子孙后代7位在鲁阇那城为王,最末一代为摩哂陀王。摩哂陀王的子孙后代12位在恰姆巴城为王,最末一代为那伽提婆王。那伽提婆王的子孙后代25位在密提拉城为王,最末一代为萨牟陀塌王。萨牟陀塌王的子孙后代25位在王舍城为王。

    上述25位王的最末一代为蒂顶伽罗王。蒂顶伽罗王的子孙后代12位在呾叉始罗城为王,最末一代为达梨达罗王。达梨达罗王的子孙后代12位在拘尸那庸城为王,最末一代为补邻陀王。补邻陀王的子孙后代9位在摩梨提耶城为王,最末一代为达伽拉提婆王。达伽拉提婆王之子摩偈提婆及其后裔84000代均在密提拉城为王,最末一代为奈弥王。

    《经藏释》 注 、《岛史》 注 、《大史注疏》等典籍均未将摩偈提婆计入上述84000代王之列,如若计入将为84001位。

    《奈弥本生释》、《大史》 注 等典籍为取整数,写作84000。

    奈弥王之子为格拉罗阇那伽,格拉罗阇那伽之子为萨蒙伽罗,萨蒙伽罗之子为阿苏阇,阿苏阇的子孙后代84000位。若自格拉罗阇那伽算起,应为84003人,均在波罗奈城为王,最末一代为毗阇耶王。

    毗阇耶之子为毗纪达悉那王。毗纪达悉那之子为达摩须那王。达摩须那之子为那伽须那王。那伽须那之子为三末多王。三末多之子为蒂杉波提王。蒂杉波提之子为耶努王。耶努之子为固萨王。固萨之子摩诃固萨王。摩诃固萨之子为那伐罗塌王。那伐罗塌之子为陀萨罗塌王。陀萨罗塌之子为罗摩王。罗摩之子为毗拉罗塌王。毗拉罗塌之子为塞达延悉王。塞达延悉之子为苏阇达王。苏阇达之子为奥伽迦梨王。前后16代君王也在波罗奈城为王。

    * * *

    [1] 《经藏释》 Sutta A?hakathā。

    [2] 《岛史》:斯里兰卡最早的巴利文佛教编年史,约编于4、5世纪,著者不详,亦译作《岛王统史》、《洲史》。

    [3] 《大史》:斯里兰卡一部用巴利文写成的王朝与佛教编年史,6世纪摩诃那摩长老著,亦译作《大王统史》。

    (22)奥伽迦梨王

    奥伽迦梨王有五位王后,即诃塌、塞达、珊达、阇梨妮、毗娑卡。五位王后身边各有五百宫娥侍女。大王后诃塌育四子,他们是:奥伽穆卡、格罗乾陀、诃梯尼伽和尼补那;养五女,她们是:毗娅、苏毗娅、阿难陀、毗纪达和纪达悉那。

    大王后诃塌生育四子五女后便离开人世。奥伽迦梨王又纳一美女为后。不久该王后生一子,名赞杜。赞杜出生五日时,王后将子打扮一番请王观看。国王疼爱无比,遂允将厚赏王后。王后仅口头接受。待王子成人后,王后与亲戚商议,决意不要其他奖赏,只求国王钦定赞杜为王。因有大王后所生四子在,国王多次加以拒绝。然而王后仍再三请求。国王将四子招至御前道:“虽有汝等弟兄在,王后仍累次请求父王钦定赞杜为王。汝等若继续留在父王左右,定有危险。父王意:汝等可各带心爱的车、马、象等远游他方,待父王过世,再来继承王位。”

    (《缅甸大史》载,国王允诺王后所求之后,才命四位王子出走的。)

    (23)奥伽迦梨王的王子公主率众出走迦毗罗卫城之建立

    四位王子跪拜父王后叩请恩准他们启程。是时,五位公主也请父王准许她们随兄长们同往。国王赐王子公主们财物和八位大臣,始允启程。国中一些民众也请求与王子公主们同行。头一日,跟随的民众队伍长达一由旬,第二日,队伍长达二由旬,第三日,队伍长达三由旬。王子们见有如此多的兵勇人众,思忖以这些兵勇足以战胜邻国其他君王,然而若将他国占为己有,又有何益?岂能因吾等使他人受难?南赡部洲地域广袤,吾等可以觅一空地建国。在寻觅城址时,乔答摩佛祖的前世富有的迦毗罗婆罗门舍弃红尘,削发为僧,在大雪山下湖畔的柚木林中建造精舍,居于其中。

    《缅甸大史》记载的是白柳安树林。在《戒集经释》 注 、《经集释》 注 、《大史注疏》中写为柚木林。该迦毗罗婆罗门精通称之为“补弥阇拉” 注 之咒文,凭借咒文之威力,能知天上地下各80肘尺 注 范围内发生的善恶诸事。

    该迦毗罗婆罗门所居精舍一带的蔓草均向右侧环绕,枝芽均向东而长。狮、豹、虎等猛兽凡到此地者均不再凶悍,甚至诸如生活在此处的鹿、麂、兔等弱小动物都可吓跑它们。迦毗罗婆罗门观察到此地之优越,知乃圣地,便在此建造精舍。

    是时,迦毗罗婆罗门见王子们为寻找建都之地到此,十分同情,说道:“在此精舍所在地建造城池,将是南岛高贵之城。生于此城之人,纵有成百上千的人也难奈何他。精舍处可造王宫。即令乞丐之子居于此地,亦会有转轮王般的巨大威力。”王子们说:“可这是师父您的精舍所在地啊!”婆罗门说:“你们不必这样想,我可以在附近合适的地方再建精舍。建好城池后可名为迦毗罗卫。”因婆罗门如此说,王子们就住了下来。因此地乃迦毗罗婆罗门居所,遂将城名之为迦毗罗卫。

    * * *

    [1] 《戒集经释》 Suttāsīlakkhan A?hakathā。

    [2] 《经集释》 Suttanipāt A?hakathā。

    [3] 补弥阇拉 Bhūmijāla。

    [4] 肘尺:从肘部至指尖的长度,相当于0.5米。

    (24)奥伽穆卡四兄弟为种姓纯洁与四公主成婚称为释迦族

    奉王命随四王子同来的八位大臣思忖:王子公主们均已成年,若在父王跟前,必为他们成婚。如今,此事就是吾等的责任了。遂与众王子商议。王子们想:眼下并无与我们同种姓的公主,也无与王妹们同种姓的王子。如若与不同种姓者结合,生育的子女便会种姓混杂不纯。为维护种姓之纯洁,决定立大姐毗娅为王太后,四位王子则分别与四位王妹结为夫妻。

    (《缅甸大史》中写道,八位大臣曾就推大公主为王太后,王子与王妹们成婚事上奏国王。)

    奥伽迦梨王得悉,诏曰:为纯洁种姓诸王子此举可行。因王诏中提到“种族、种姓”一词,故迦毗罗卫之王族称之为释迦族。

    (25)拘利耶城之建立

    被奥伽穆卡四兄弟推为王太后的大公主毗娅患了麻风病。四兄弟思忖该病必然传染在一起生活的其他人。于是商议决定,全家佯装野游,用篷车将大公主带到荒林深处。挖一洞穴,四周围木板造成一屋舍,储备足够的食品。将大公主置于其内,然后围盖严实。

    是时,波罗奈城梵授王之子罗摩登基为王。该王染上麻风病,百般医治无效,后妃宫娥侍臣们非常厌恶。国王亦自感生活无趣,于是逊位于长子,独自避入深山,以瓜果根叶充饥。过了不久,疾病自然痊愈,肌肤黄金般柔润美丽。国王四处游荡,见一大树有一洞,周围约有16肘尺。国王将树洞打扫干净,装上门户、梯子,作为房舍住下。入夜,耳闻鹿麂鸣叫,狮虎吼啸之声。国王记住声音来处,次日清晨去到该处捡回狮虎食剩之物,煮熟充饥。国王就这样在该地住下。一日,一只老虎嗅到毗娅公主的气味,拂晓来到公主住处之外刨土。在即将挖透时,公主从木板空隙处看到老虎,不禁惊叫起来。罗摩王听到叫声,认定此声绝非荒野动物鸣啸,乃女性声音。清晨便朝声音来的方向寻去。问:“里面是谁?”从公主的答话知道是位妇女。又问其身世,为何来到此地?公主一一作答。知道她乃奥伽迦梨王的公主,染上麻风病来到此地等全部底细。于是叫她出来。出于自尊公主没有出来。罗摩王告诉她:“我也是王族,真正的刹帝利国王。”放下梯子让公主上来,将公主带回自己住处,采来自己吃过的瓜果根叶给公主吃。过了不久公主的疾病也得以痊愈,肌肤黄金般柔润美丽。两人遂结为夫妻。公主先后生育16对双胞胎,32位王子。王子们长大后,父王罗摩教他们学会王子应会的诸般技艺。一日,波罗奈城一猎户进山觅宝,遇见罗摩,认出他是波罗奈国国王,说道:“奴才认识陛下。”国王向猎户打听国内情况。两人问答之际,众王子来到国王面前。猎户见了问是谁家子弟?国王告是朕的王子们。猎户又问及王子们母后等问题,国王告知后,猎户思忖:“今日这些消息是给我最宝贵的礼物。我将把这礼物献给波罗奈国王。”猎户与国王告别后回到波罗奈城立即将全部经过向国王奏明。波罗奈国王随即亲率象、马、车、步四军去拜见父王,说:“请父王回波罗奈城重新登基!”

    罗摩说:“朕已无意再回波罗奈,汝可将此地的枫子树砍去,建一城池。”波罗奈国王遵照父王之命,伐了枫子树建造了乡村和城镇。因该城是伐枫子树建成的故命名为拘拉那伽罗 注 ,又因该地原为老虎出没之地,又名比亚伽巴塌 注 。

    城池建造完毕,波罗奈国王拜别父王返回。从此罗摩和王后毗娅就在拘拉那伽罗享受国王的福禄。众王子成人后,母后毗娅告诉他们:“离此不远有一迦毗罗卫城,统治该国的释迦王族是你们的舅父们。舅父的女儿们留那样发式着这般装束。公主们常到鲁诃尼河去嬉水。你们到达河边必定会见到留那样发式着这般装束的公主们。你们可娶心爱者为妻。”王子们听了母后的话,来到鲁诃尼河畔,见到迦毗罗卫城释迦王族的公主们在河中沐浴后正在岸边晾晒头发。王子们便各自挑选心爱者,讲明自己身世。释迦王族了解到他们乃同族同宗的甥儿们,便成全了他们的婚事。就这样从罗摩王与毗娅后开始的拘利耶王族便得到了延续与发展。以上即拘利耶诸王的情况。

    * * *

    [1] 拘拉那伽罗Kolanagara,意即:大枫子树之城。

    [2] 比亚伽巴塌 Byagghapatha,意即:老虎出没之处。

    (26)提婆陀诃 注 王

    统治迦毗罗卫城之众释迦王在令人神往的大湖畔建造行宫,嬉水行乐。因行乐行宫而成的大城,故名为提婆陀诃城。提婆陀诃城主们也称之为提婆陀诃释迦族王。提婆陀诃释迦王与迦毗罗卫王、拘利耶王一样,有众多的象、马、兵勇,是撑戴白伞的国王。这就是提婆陀诃王们的情况。

    * * *

    [1] 提婆陀诃 Devadaha。

    (27)建立迦毗罗卫城之奥伽穆卡至悉哈娑罗等十代君王

    据称,统治迦毗罗卫城的奥伽穆卡王讲话时口腔中会发出光芒。奥伽穆卡王、奥伽穆卡之子尼补纳王、尼补纳之子姜蒂摩王、姜蒂摩之子姜达穆卡王、姜达穆卡之子悉毗王、悉毗之子悉纪耶王、悉纪耶之子毗珊陀罗王、毗珊陀罗之子阇梨王、阇梨之子悉哈瓦诃那王、悉哈瓦诃那之子悉哈娑罗王,自奥伽穆卡王至悉哈娑罗王共十代。 注

    * * *

    [1] 本节标题与原文均写为十一代。但文中仅有十代君王名。经查《缅甸大史》亦云只有十代君王。故更正译之。

    (28)悉哈娑罗王至阇耶斯那王等八万二千代君王简况

    悉哈娑罗王之子孙世系延续至阇耶斯那王共82000代。阇耶斯那之子悉哈诃努王,悉哈诃努之子净饭王。统治迦毗罗卫城的阇耶斯那之子为悉哈诃努,女为耶输陀罗。统治提婆陀诃城的是奥伽迦梨王与耶舍伐提王后之子提婆陀诃王。提婆陀诃王与阇耶斯那王决定他们的子女结合成为夫妻。

    提婆陀诃王有一男一女,王子名盎阇那,公主名金阇那。

    (据《增支部经释》和《长老尼经释》记载,盎阇那亦名大善觉 注 。)

    阇耶斯那王之子悉哈诃努与提婆陀诃王之女金阇那结亲,育5男2女,5男为净饭王、陀道达那、萨拘达那、输拘达那、阿弥道达那;2女为阿弥陀和婆梨陀。

    阇耶斯那王之女耶输陀罗与提婆陀诃王之子盎阇那结亲,生2男2女,2男为旦陀婆尼和善觉王 注 ,2女为悉利摩诃摩耶 注 和波阇波提拘陀弥。

    悉哈诃努之子净饭王与盎阇那之2女悉梨摩诃摩耶和波阇波提拘陀弥结为夫妻,姐姐摩耶生育悉达多;妹妹波阇波提拘陀弥生育一男一女,男名难陀,女名阇那婆陀伽良尼。

    阇那婆陀伽良尼幼名露婆难陀,据《增支部经释》记载,她比悉达多年长。

    据《长老经注疏》载,难陀王子比悉达多仅小两三天。

    《缅甸大史》则说,难陀出生之后,悉达多才出生,因此难陀比悉达多大。

    悉哈诃努王之女阿弥陀与盎阇那王之子善觉王结为夫妻,生育一男一女,男名提婆达多 注 ,女名婆陀甘阇那。

    * * *

    [1] 大善觉 Mahasuppabuddha。

    [2] 善觉王 Suppabuddha。

    [3] 悉梨摩诃摩耶 Sīrimahāmāyā,即:佛陀悉达多王子之母摩耶夫人。

    [4] 提婆达多 Devadat,即:调达。

    (29)从摩诃三末多王至后来成佛的悉达多王

    净饭王之子后来成佛的悉达多王子与善觉王之女婆陀甘阇那 注 公主结婚后生育了罗睺罗王子。

    悉达多之外祖父盎阇那大王废历改元 注 ,将原有纪年废掉8645年余2年。当盎阇那历67年(即公元前624年) 注 结夏安居之月 注 月盈日悉达多投胎母体,于第21宿同位。在母体内十月,至盎阇那历68年(即公元前623年)伽松月 注 月盈日出世。16岁娶婆陀甘阇那公主为妻,公主改名为耶输陀罗。悉达多接受灌顶后,住进历代君王皆无福分居住的三座宫殿里,即寒季适合的九层的兰摩宫、夏季适合的五层的输兰摩宫和雨季适合的七层的输婆宫。身旁有四万宫娥侍候,享受了13年君王的福禄。

    * * *

    [1] 婆陀甘阇那 Bhaddaka?canā与悉达多结婚后改名为耶输陀罗 Yasodharā。

    [2] 据缅甸所传在盎阇那废历改元之前,曾有过三种历法,即(1)上古历,从摩诃三末多王开始纪元,历1149787年;(2)阿伽罗陀历,当上古历1149787年时阿伽罗陀王废1149785年余2年改元,历14938562年;(3)固萨历,当阿伽罗陀历14938562年时固萨王废14938560年余2年改元,历8647年。

    [3] 凡盎阇那历皆可按:691年-盎阇那历年=公元前,这样计算得出公元年代。

    [4] 结夏安居之月即四月,约等于公历七月。

    [5] 伽松月即二月,约等于公历五月。

    (30)从摩诃三末多王至后来成佛的悉达多王分成两王族世系之说

    上述君王世系从摩诃三末多王至奥伽迦梨王为一个世系,共有252556代;从奥伽迦梨王之子奥伽穆卡王至悉达多王为另一世系,共有君王82013代。两个世系共有君王334569代。

    (31)从劫初摩诃三末多王至奥伽迦梨王共有二十四王系之说

    从摩诃三末多王至奥伽迦梨王共有24王系,即摩诃三末多王系有28代;阿纪摩王系有100代;阿邻陀摩王系有56代;堵巴萨哈王系有60代;阿基达基那王系有84000代;梵授王系有36代;乾婆罗湾萨那王系有36代;补梨提婆王系有28代;娑蒂那王系有22代;达摩拘达王系有18代;锡毗王系有17代;梵天王系有15代;婆拉陀塔王系有14代;诃提提婆王系有9代;那罗提婆王系有7代;摩哂陀王系有12代;那伽提婆王系有25代;萨牟陀塌王系有25代;蒂顶伽罗王系有84000代;达梨达罗王系有12代;补邻陀王系有9代;摩偈提婆王系有84000代;奈弥王系有84019代;奥伽迦梨王系有84013代。按建国之王命名共24王系。

    (32)二十四王系中摩诃三末多王系是最根本的故有人将该王系喻为大树

    依《大史》、《岛史》所述概言之:在24王系第一支中最早的是摩诃三末多王,他乃以后诸王之源,与大树的根一般。其子鲁阇等27代君王犹如大树之干。阿纪摩王系的100代君王直至其后的共23支王系的众君王就像大树的枝杈芽叶花果。分则为24支王系,合则至悉达多王共有334569代君王。

    我们概略地知道:从奈弥王之子格拉罗阇那伽王传至奥伽迦梨王共84019代。若按《戒集经释》和《经集释》两书载,格拉罗阇那伽王以后形成了奥伽迦梨王的三个支系,其中有第三子奥伽穆卡王开始的释迦王族。《戒集经注疏》 注 中还记载:他的第一王子后裔有不下10万之众。第二王子后裔也有不下10万之众。由此可见,奈弥王的后裔何止84019代?因为尚未将奥伽迦梨王的后裔两个10万之众计入在内。可知《大史》、《岛史》中所载王系并非详尽的,只是概略而已。

    《大史》、《岛史》中讲到释迦族王系时,仅说:毗珊陀罗王之子阇梨,阇梨王之子悉哈瓦诃那,悉哈瓦诃那王之子悉哈娑罗,悉哈娑罗王的子孙后代直至阇耶斯那王共82000代。现有的《大史注疏》 注 说,北寺长老们所写的一卷大史还提到:悉哈娑罗王的子孙后代至巴拘释迦王为82000代;巴拘释迦王的子孙后代至阇耶斯那王又繁衍82000代。此类记载并未被学者们所否定,看来是可取的。若可取,释迦族君王世系便不止82013代了。与其他典籍勘照可发现,奈弥王之后尚有许多王系未被《大史》、《岛史》列入。可见直至住劫初期的漫长历史时期中无疑尚有无数君王世系被遗漏未被编入。

    为何被遗漏者甚多却仍然说有30多万代君王?应究其原因。佛祖在世时南岛释迦族君王世系遐迩闻名。研究君王世系的学者中蜚声学界的学者毗兰若婆罗门和抱卡罗娑提婆罗门等称佛祖属著名的“乔答摩”世系。

    “乔答摩”有“高贵的王族世系”之意。因此,社会上著名学者们均对佛祖无限敬仰崇拜。源自南岛所有君王始祖尊贵的摩诃三末多大王未与其他种族混杂的纯洁的释迦族系享有崇高荣誉。

    《戒集经注疏》和《增支部注疏》 注 等经释中对此均有所述,当年乔答摩世系的释迦王族在社会上赫赫有名。因此,简要记述24君王世系就可说明问题了。后人据此也能如实了解佛祖乃出身高贵的刹帝利太阳王族,对他应百倍虔诚顶礼膜拜。人们只要记住君王之无常,即终归要入灭的这一法理,便足以促使他们修心养性了。倘若详述,除能更多了解些君王世系之外毫无裨益。所以不像目前人们常读的史籍那样记载君王即位前经历、在位的年限、后妃与子女、兴建的建筑、举办之典仪等,而只叙述前后王系。

    学者们说,凡属于后来成佛的悉达多王子世系且登基为王者才被编入史册。不属于悉达多王子世系,与其他族系混杂者即便当上国王,其数有千千万万也不能计入,所以王系人数才少。此话表明,摩诃三末多王及其后裔均属佛祖所在族系。与《岛史》所载相吻合。此话也是对那些不精通典籍的人们说的,他们认为历史长久,君王世代却偏少,恐与史实不符。要使他们了解书载与史实一致,且有可靠依据,也符合逻辑。在当今住劫时期,众君王始祖摩诃三末多王及其之后的鲁阇王、瓦勒鲁阇王,直至净饭王、悉达多王,王族世系这样繁衍发展而来。

    * * *

    [1] 《戒集经注疏》 Suttasīlakkhan ?īkā。

    [2] 《大史注疏》 Mahāva?Tīkā,亦名Vamsatthappakasini。写于12世纪后,作者不详。

    [3] 《增支部注疏》 A?guttira ?ikā。

    (33) 摩诃三末多王曾出现十一位之说

    劫抵汉达瓦底王 注 之父、劳加曼昂 注 施主德宁格内王 注 时期,辛盖地方富绅之子 注 编纂的《缅甸大史》中写道:住劫有64中劫,每个中劫的劫初均有一摩诃三末多王。该史书写至第十劫之后第十一劫之初,即从第一代摩诃三末多王写至第十一代摩诃三末多王。

    该史书中载:远古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乃第一位摩诃三末多王,该王后裔繁衍63000代。其后,人寿从无央数岁减至十岁,因人们贪欲成习,遭受疾疫之灾。度过中劫之后,幸存者们重新修善积德,人寿又从十岁、二十、四十、十万、百万、千万增至无央数岁,此时,又推举新王就是第二摩诃三末多王,后又繁衍出各地君王63000代。

    此后,人寿又从无央数岁减至十岁,因人们瞋恚成习,遭受刀兵之灾。度过中劫之后,幸存者们重新修善积德,人寿又从十岁、二十、四十、十万、百万、千万增至无央数岁,此时,又推举新王就是第三摩诃三末多王,后又繁衍出各地君王63000代。

    该王以后,和以前一样人寿又减至十岁,因人们愚痴成习,遭受饥馑之灾。度过中劫之后,幸存者们重新修善积德,人寿又增至无央数岁,此时,又推举新王就是第四摩诃三末多王,后又繁衍出各地君王84000代。

    此后第五摩诃三末多王繁衍出各地君王84000代。

    第六摩诃三末多王繁衍出各地君王84000代。

    第七、八、九、十各代摩诃三末多王又各有后裔君王44000代。

    第十一代摩诃三末多王又繁衍出各地君王189000代。

    * * *

    [1] 劫抵汉达瓦底王Hanthawadipa Min,即缅甸东吁王朝末代国王摩诃达马亚扎迪勃底,旧译摩诃陀摩罗阇底波帝,因其1752年被孟人劫往汉达瓦底,后世以此名称他。1733-1752年在位。汉达瓦底即今日勃固的古称。

    [2] 一佛塔名。意为“战胜世间之魔”。

    [3] 德宁格内Taninganwe,东吁王朝一王名。旧译达宁格内,1714-1733年在位。

    [4] 即:缅甸著名史学家吴格拉。

    (34) 据典籍记载劫初只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

    从住时的摩诃三末多王开始下传,至鲁阇、瓦勒鲁阇、净饭王和悉达多王等各代君王,此乃一说。

    劫抵汉达瓦底王之父、劳加曼昂施主德宁格内王时期,辛盖地方富绅之子编纂的《缅甸大史》中则写道,住时有64中劫,每劫之初均有一摩诃三末多王出现,直至第十一中劫,即从第一位传至第十一位摩诃三末多王,此乃又一说。

    上述两说孰是孰非,可根据典籍的记载加以分析比较,得出一个合乎情理的结论。

    据《捷提耶本生》 注 ,摩诃三末多王后,无央数人寿之际,28代王系中的捷提耶王在捷提耶国索提耶城治理国事。有兄弟二人,兄为婆罗门祭师,名迦毗罗,弟名拘耶迦兰波迦。捷提耶王欲将该兄之子应继承的婆罗门祭师之位授予其弟。为此,捷提耶王拟谎称:“其兄乃弟,其弟乃兄。”人们闻言不知底里说:“所谓谎言就是如此啊!”遂造了多层坐榻来宫前广场集会。

    倘若说第十一中劫的摩诃三末多王之后,捷提耶王时才产生谎言,就等于说从第一个中劫开始的整整十个中劫里世上从未有过谎言。倘承认世人曾因谎言等恶业才遭遇十个中劫,那么捷提耶王时才产生谎言之说便不确了。

    若认为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之后,捷提耶王时才明显有了谎言。则可知从第一摩诃三末多王起至乌巴伐罗的整个历史时期中谎言尚未明显存在。仅是到了捷提耶王时才明显出现。因世人少谎言等恶业,人寿均高达无央数。此说是可取的。由此可得出如下合乎情理的结论:住时之初仅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后来历代君王世系均为其繁衍所成。所谓每一中劫之初均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并由其相应繁衍各自的世系之说是不足取的。

    有些人说,捷提耶王因说谎被大地吞没,等于告诫人们莫说谎,由此才出现了摩揭陀国之名。但是,捷提耶王说谎在捷提耶国,而摩揭陀国乃在王舍城,两地各异;《捷提耶本生》中未提及此事;词典里亦将中天竺索罗萨之摩揭陀与捷提耶两者分别记述,故此说不足信。(此乃插话)

    那先长老说:高贵君王提婆达多因犯分裂僧团破和合僧之大罪,在度过六分之一劫波之后,六分之五劫波中受堕入无间地狱的报应,在脱离地狱之苦后才成为名为“阿提夏罗” 注 的辟支迦佛。

    因问:提婆达多王何时分裂僧团破和合僧?怎样受地狱之苦?后来又如何?那先长老才如此回答的。长老并未交待将一劫除以六,商数即过去之劫;取余数的二分之一再除,商数即劫波之始;再将余数一分为三再除,商数为4。而他们却将64中劫除以6,并把不足11的商数写成11中劫。他们引用《弥兰陀王问经》,但却与该经不符。因为《弥兰陀王问经》根本未提及中劫之事。

    住时中有64中劫之说,也可能只有20个中劫。因为有的经典是这样说的。如果以20计,20除以6,商数不是11,却是三又三分之一。《论事释》、《根本经注疏》、《最胜者庄严经注疏》等经典都肯定地认为住时为20个中劫。若按此数计,应写成第三中劫,而不是第十一中劫。

    一个中劫不可能出一位摩诃三末多王,仅能在住时之初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出现,这是毋庸置疑的。(此说以下再加以详述)后代诸王均为该王的后裔。所谓每一中劫之初均有一摩诃三末多王,并由此繁衍出许多王系,此说实无道理。

    倘若将住时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与所谓中劫之初的各摩诃三末多王两者略加比较,便可得知,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时尚无王族,而是新命名的;而所谓中劫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乃嫡系王族,根本无须重新命名。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在世间所用所拥有的是有规定的;而所谓中劫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则根据传统无须重新规定。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收取十分之一的税;而所谓中劫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也按此法收取十分之一的税,无须重新规定。可见所谓第二、第三乃至以后各中劫的摩诃三末多王并未作出任何与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不一致的规定,一直按原王族世系的规定延续下来。所谓第一、第二乃至以后诸中劫的摩诃三末多王的提法,只是一种无稽之谈。实际上只有过一位住时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其后的君王世系均为该王所出。(上述是对此两说的分析比较)

    关于每一中劫之初均出现一新摩诃三末多王并由其繁衍了后来王族世系之说,仅出自吴格拉的《缅甸大史》。而《蒲甘名史》、《直通史》、《若开史》、《清迈史》等史籍并无此记述。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